长津湖战役幸存者“朱彦夫”:失去四肢和左眼,今89岁感动中国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朱彦夫 妻子 长津湖战役幸存者“朱彦夫”:失去四肢和左眼,今89岁感动中国

长津湖战役幸存者“朱彦夫”:失去四肢和左眼,今89岁感动中国

2024-06-29 21:53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等她再次醒来,一边流着泪一边抚摸着儿子的身体,

“你成了这个样子,以后怎么办?”

当时,21岁的朱彦夫没有说话,

作为长津湖战役中的幸存者,他将用一生回答。

图 朱彦夫

战斗到最后一刻

1950年,朝鲜遭遇50年罕见寒潮,夜里气温直逼零下40度。

朱彦夫所在的26军77师230团2连,负责抢夺250高地。

而美军步步逼近、持续炮轰,大战一触即发。

朱彦夫和战友们侧卧在战壕里,

穿着单薄的衣服,就着雪水咽下干粮,

为即将来临的战斗补充体力。

“同志们,我们上!”

连长瞅准时机,乘着美军攻势稍缓,指挥战士们往前冲。

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冲锋,

朱彦夫和另外50多名战友,冒着枪林弹雨,一起占领了250高地。

但美军仍未停止进攻。

图 长津湖战役

50多名战士趴在雪地里,举着枪,死死地盯着往上靠拢的敌人。

很快,战士们血染红了身旁的积雪,

积雪慢慢融化,形成一个大洞。

大片大片降落的雪花又迅速落下,将战士们的血液覆盖。

战役进行到第3天的夜里,

朱彦夫举着轻机枪,对准敌人发出“突突突”的射击,

正在这时,几颗手榴弹落到他的身旁,发出“嗤嗤”的声响。

他低头一看,迅速捡起一颗,用力朝敌人的方向抛过去。

然而,另外几颗手榴弹“砰”的几声接连爆炸,

朱彦夫也被炸到一旁。

迷迷糊糊中,他感觉粘稠的血液布满全脸,

左眼什么也看不清,随后便昏死过去。

图 战士

等他再次醒来,只感觉浑身僵硬而冰冷。

他想舒展开紧握的拳头,可手上全是冰疙瘩,怎么也使不上劲。

为了找到大部队寻求帮助,

朱彦夫凭着残存的意志力,开始在雪地里一点点地挪动。

不知爬过了多久,他感觉身体重心不稳,

随后顺着倾斜的山路,滚下去十几米,瞬间失去意识。

当增援部队赶到长津湖250高地时,

二连的志愿军战士们匍匐在雪地里,闭着眼睛,

脸上、身上结满厚厚的冰花,

却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姿态。

他们有的被活活冻死,有的被炮弹炸伤,有的身中数枪……

只有朱彦夫还有生命的迹象。

增援部队的战士们摘下军帽,朝二连的战友们敬礼,

眼中饱含泪水,

“我们还是来晚了!”

图 冰雕战士

决定活下去

当朱彦夫再次醒来,已经过去整整93天,

时间也来到了1951年3月份。

朱彦夫睁眼一看,右眼感觉光线刺眼,但看什么都很模糊;

而左眼是一片黑暗。

这一年,他18岁。

昏迷期间,他几次险些被推进太平间,

在长春军区大学医院进行了大小47次手术。

其中包括截去冻伤坏死的四肢、

从身体各处取出子弹、植皮、解决排异问题等等。

朱彦夫没了左眼、右眼的视力只剩下0.3,

他用模糊的视力,打量着自己的身体,

不免传来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嚎叫。

为什么战友都死了,自己还活着?

图 治疗

他试着用残缺的手臂夹起勺子舀饭吃,

可要么勺子掉了、要么碗被碰掉了。

常常累得满头大汗,一勺饭仍没有进到嘴里。

他心中恨!

如果没有战争,他本应该和家人一起,度过平凡而安稳的一生。

朱彦夫5岁那年,

父亲在给解放军递送情报时,不慎走漏消息,被日本人活活打死。

之后一连好几天,都不见姐姐的身影。

面对询问,母亲总是抹着泪,说话吞吞吐吐。

后来朱彦夫才知道,

家里失去经济支柱,无米下锅,

姐姐被卖给地主,换来两斗米。

图 朱彦夫

没过多久,弟弟又不见了,

直到多年以后弟弟归家,

才说出大伯将他拐骗到蒙阴县的真相。

14岁那年,朱彦夫怀着保家卫国的热忱,跟着解放军走南闯北。

每一次都冒着枪林弹雨冲在最前头,曾获3次三等功。

16岁时,他光荣入党,更加坚定了英勇抗战的决心。

然而,一次战役带走了他的双手、双脚和左眼。

朱彦夫失去活下去的希望,决定绝食,

之后更是一口气吞下8颗安眠药,可最终都没死成。

部队医院的领导得知情况后,来到朱彦夫的病床前,

“你是人民的英雄,也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。”

“二连的战士只剩你了,如果你死了,对得起他们的流血付出吗?”

朱彦夫内心万般挣扎,但放弃了轻生的念头,

“我活着,是那段历史最好的证明。”

图 朱彦夫

魔鬼训练

1年后,朱彦夫转入山东省鲁中荣军疗养院,

生活起居有护士们专心照料。

但他却不愿过这样的生活,

“只有放弃特护待遇,我才有可能自立自强。”

1954年,经过27次申请,上级最终批准了朱彦夫的回乡请求。

“你还是回疗养院吧,我老了,照顾不了你。”

面对母亲的劝告,朱彦夫理解母亲的苦衷,

一天深夜,他站在母亲的窗口呼喊着,

“娘,我跟着疗养院的车走了,你锁门吧!”

图 朱彦夫和医护人员

母亲从睡梦中惊醒,慌慌忙忙地点燃煤油灯,朝窗外张望。

夜色笼罩下,村子里一片漆黑,

她以为车子已经走远,赶忙给房门上了一道锁。

而朱彦夫正躲在一个破竹筐里,

直到母亲房里没动静,才转身回到自己的屋中。

他在屋中准备了10斤地瓜干、一坛水,

计划每天吃2根地瓜干、喝两口水,

慢慢学会自己照顾自己。

屋内光线昏暗,

两个月后,朱彦夫右眼的视力越来越模糊,

而地瓜干和水都已经没了。

图 房子

又过去几天,县里来人探望朱彦夫,

朱彦夫的母亲不禁瞠目结舌,

“两个月前,你们把他接走了啊!”

来人比老太太更为惊讶,

愣住好一会儿,才近乎颤抖地说道,

“快!快到朱彦夫的房间看看。”

打开房门,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,

四周散落着破碎的碗碟、绷带和假肢。

朱彦夫直挺挺地坐着靠墙的木椅上,

眼睛紧闭,一动也不动。

见此情景,母亲双腿发软,坐在地上呜咽起来。

县里一同前来的医生,赶忙将朱彦夫抬到屋外,一点点地将水喂进朱彦夫的口中。

不一会儿,朱彦夫的胸脯有了起伏。

第二杯水下肚,朱彦夫咳嗽两声,慢慢睁开眼睛,

“我可以独立生活了。多亏流下来屋檐水,不然我就渴死了。”

图 朱彦夫与人交谈

一行人抬着朱彦夫走了15公里山路,将他送到东里医院接受治疗。

负责照看朱彦夫的护士叫陈希永,山东日照人,

当时她20岁,容貌姣好,身高173CM,

却一眼看中了病床上四肢残缺、奄奄一息的朱彦夫,

“见他第一眼,就放不下。”

“如果我不照顾他,他可能就要倒下了。”

1955年9月,两人简单举办了婚礼。

自此以后,每天早上醒来,

陈希永为丈夫安上假肢、穿好衣服,

递给丈夫一条热腾腾的毛巾,便独自去厨房准备饭菜。

如果丈夫要出门,

陈希永一路搀扶,寸步不离。

图 朱彦夫一家

最幸福的事

经历过战争,朱彦夫深知读书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。

1956年,在妻子的支持下,

朱彦夫拿出所有积蓄172元,为家乡办起第一间图书室。

之后又利用村里提供的教室,新办起学校。

学校里没有老师,

他便穿上假肢,支起一块黑板,用手臂夹着粉笔写字。

一堂课下来,双腿常常被假肢磨出血,格外的难受。

但为了不影响上课的进度,

他只能咬着牙,用力写好每一个字,

“村里认字的太少了,我迫切地想把在部队里学到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。”

图 朱彦夫在指挥

1957年,经过村内党员投票表决,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。

张家泉村沟壑纵横,很多田地都被山沟分开,给耕种带来很大的困难。

朱彦夫一上任,便决定展开治理,

“不做,我们村永远富不起来!”

在他的带领下,村民们抬起山石,将山沟堵住,

陈希永用双臂夹着铁锹,和大家一铲一铲地往上盖黄土,

石块下则修建沟渠。

一年下来,原本挡道的山沟,上面可以耕种,下面可以流水。

荒废的田地相连一共40多亩,产出2.5万公斤的粮食。

图 朱彦夫和村民

之后,朱彦夫又决定发掘饮用水源,改善村民取水的困难。

当时,陈希永已经怀有身孕,

她搀着朱彦夫,走过一个又一个山头。

找了一年多,两人终于在村南半山腰发现了一汪清泉。

很快,张家泉村挖出第一口井,

村民们不禁热泪盈眶,

“多亏了朱书记夫妻俩,我们再也不用到隔壁村去挑水了。”

截止到1960年,朱彦夫组织全村打了6口井,彻底解决全村饮水问题。

他却没有就此放松,

“我要让村里通上电!”
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

朱彦夫将自己收入和补助金,一点点省下来,

穿着木质的假肢,走遍南京、上海等多个城市,寻找购置材料的渠道。

图 朱彦夫

经过7年的奔波,

朱彦夫的脚无数次磨破、化脓,

终于在1978年,购置齐10公里高压线材料,

给包括张家泉村在内的周边十几个村子,送来光明。

通上电的那一晚,朱彦夫看着村子里的灯火,久久不愿入睡,

“活着就要不停地奋斗,奋斗来的幸福最踏实。”

1982年,因为肺炎侵扰,朱彦夫从岗位上退了下来。

即便视力已经越来越微弱,

他仍然翻坏了4本字典。

用嘴衔着笔,写就了《极限人生》、《男儿无悔》两本自传体小说。

他希望用自己的经历,提醒下一代不忘历史、振兴中华。

图 写字的方式

披麻戴孝

2010年2月27日,朱彦夫家中架起灵堂,

他跪倒在妻子的棺椁面前,声泪俱下,

“我还没来得及向你道歉,这是我永远的遗憾。”

陈希永一生养育6个子女,

培养出1个博士后、2个硕士。

大女儿朱向华曾问过母亲,

“是因为那个时代对英雄崇敬,所以选择父亲吗?”

陈希永摇摇头,

“他需要我,所以我就来了。”

图 朱彦夫和妻子

两人结婚后不久,遇上(1959-1961年)三年困难时期。

婆婆不食荤腥,陈希永先用花生油炒一份菜给婆婆吃;

而丈夫身体残疾,需要补充营养,

她便将最好的留给丈夫。

孩子们则跟着她吃糠菜、瓜面。

自己更多的是吃树叶、玉米棒子、地瓜苗、槐花。

3年过去,陈希永的身体变得浮肿,也就此落下病根。

1975年,婆婆身患肺癌、丈夫也病倒了,

陈希永夜以继日地守在病床前,

为母子俩熬药、做饭、照顾日常起居。

一天,朱彦夫因为病情心情烦闷,

当妻子将饭菜端到他面前时,他一下将饭菜全部掀翻在地。

而妻子虽然泪水在眼眶打转,

还是又做了一份饭菜,送到朱彦夫的面前。

这也成了朱彦夫一生的悔恨之处。

图 朱彦夫和妻子

2010年,当陈希永因肺癌去世,

朱彦夫执意为妻子披麻戴孝,

用晚辈对长辈的习俗,表达心中深深的忏悔和感谢。

“我的所有功劳,没有希永根本不可能完成。”

朱彦夫曾担任村书记25年,没拿过一分报酬,

他将这些钱全部用于家乡的建设,

自己只拿着每月30多元的补助金。

2010年,妻子过世后不久,朱彦夫突发心肌梗塞。

如果动手术治疗,需要10万元手术费。

齐鲁医院当即表示,

“我们早已定下承诺,不让功臣花一分钱”。

而朱彦夫坚决让家人交齐手术费,

“要么不治,要么一分不差地交费。”

图 朱彦夫

如今,朱彦夫已经89岁高龄,

他的事迹被流传到海外,被誉为“中国版的保尔·柯查金”。

今年3月3日,大女儿朱向华代父亲登上领奖台,

接受“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”的荣誉称号。

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?

朱彦夫作出了属于他的回答:

家园遭难时,他置生死于度外誓死守卫和平;

绝处逢生时,他穿着假肢用一腔热血建设家乡;

疾病来临前,他化苦难于瑰宝执笔写下自传小说。

他的一生都在坚守。

图 朱彦夫

素材来源:

央视新闻:感动中国2021

央视频: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系列人物宣传片“人民楷模”朱彦夫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